2011言選書單

7月 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米蘭‧昆德拉
8月 《羽衣》吉本芭娜娜
電影:《阿基里斯與龜》北野武
9月 《帶小狗的女士》契訶夫
10月《愛的藝術》佛洛姆
電影:《眼淚》鄭文堂
11月《蘇菲的世界》喬斯坦‧賈德
12月 驗收過去與展望未來

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

Carol的十分鐘-《地底三萬呎》導讀

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導讀,或是一個回答問題的人,我希望是站在一個介紹的角色。

我想先講這個作者,這個作者其實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她是我們台灣的作家,然後呢,她,你看這本書你就可以發現它前面沒有序,它沒有推薦序,就是很直接的開始,其實這個作者的個性就是,她不太喜歡有過多的贅述,包含說她的書在出版以後,可能有人去詢問她一些書裡面的問題,可是她比較希望的是盡量避免她的一些言論,因為她覺得那樣會干擾到,就是作者所講的訊息會干擾到讀者的,就是讀者閱讀的方式。

那,基本上這一本小說,我覺得它跟一般的小說比較不一樣,這一個作者她已經寫過三本小說,有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,這一本小說可能比較多人看過,還有《燕子》,然後再隔五年多之後,才有這一本是第三本《地底三萬呎》。

之前兩本我也有看過,之前兩本敘述的方式可能跟這一本就是比較有落差,那基本上作者她在寫這本書,她就是希望能夠寫出自己,就是有挑戰,挑戰小說呈現的方式,所以她在,這一本它在作者來講,它是一個嘗試的手法,所以有很多人,有些人覺得看起來怎麼會這樣子,可是基本上就是一個作者想要呈現的一個新的方式,可以看一下作者下面-關於導讀(講義),所以我沒有辦法告訴你說作者她想要表達就是什麼,什麼,什麼。

因為這本作品,基本上如果你看書名《地底三萬呎》,你就可以發現其實,恩~我這邊(講義)有引述,對於塊莖的描述,其實塊莖它就是一種植物,然後它在地下的那個點,然後那個點呢,它會有很多連接性,就是分散出去它會有很多分枝,跟其他的點又有互相的聯繫,那基本上它整本小說來講,它就是有很多個,很多的點,那它中間又都有互相連結,那剛剛有講到說從哪一的時間點去看那個作品,其實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有很多人會討論說人物怎麼樣,怎麼樣,故事情節怎麼樣,怎麼樣,可是我覺得更多可以去探討的是它的時序性,就是時間,就是可能像布蘭達剛剛講的,就是跟各位解釋的這個部份,可以從時序性去討論。

那我覺得書名就帶出了作者她想要讓讀者,從讀這本書之中去體會到不一樣的閱讀經驗,那在書中有很多虛擬跟現實的交錯,有人問說,有沒有「航手蘭」這種植物啊?其實她在裡面有很多部份是虛擬的,像「航手蘭」就是虛擬的植物,作者她有說這個不是真實的,那為什麼要有虛擬,還有現實的部份呢,其實上面有寫到說(講義),其實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文本,她會希望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,所以你可能會覺得她都寫一些很小的東西,很瑣碎的東西,可是這些東西其實是,我覺得是作者的鋪陳,然後她希望讀者可以帶入這個情境裡面,那有人會說幹嘛寫這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,為什麼要這邊寫一寫,那邊寫一寫,可是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小的細節,才可以連結成一個大的作品,然後如果這些小細節都可以不用寫的話,那我們就直接看故事大綱就好了,可能一句話,兩句話,這個故事就講完了這樣子。

在看這四個章節,我在看第一章的時候,我相信很多人會有一些共鳴,像是第一章,它在講垃圾,它說你要觀察這個人,你不一定要看,就是看他的外表,他的講話可能都不準,可是看什麼最準呢?就是看他製造的垃圾,因為垃圾不會騙人,每天的生活啊,就是你的行為啊,就是,其實去觀察垃圾,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。那在國外,這是一個補充啦,國外有一門就是「垃圾學」,它就是讓你說,其實人類確實做什麼的證據,我們就是從垃圾去看出這個是在做什麼,所以國外有一個相關的研究這樣子。

那我覺得比較多的是在主題的部份,主題,我剛剛有說,我可能沒有辦法跟各位說它就是怎麼樣,怎麼樣,可是我覺得有一些可以探討的就是,就是大家可以再去看這一本書的點,就是,例如說,第一個是主題的提示,就是說除了人物討論之外,其實你看到河城,就是,河城它叫河城,也就是它在敘述的時候一直都講到有一條存在的河,可是有沒有人看出這個河的願望是什麼,就是它有帶出這本書像要表達的東西,可是我希望大家可以再去看,從中就是,去有自己的想法,我沒有辦法告訴你河的願望就是什麼,什麼,什麼,然後我上面有頁碼,就是,你們可以做個參考,然後,可能可以讓你們自己有一些共鳴這樣。

那第二個,主題的第二個討論的部份就是,它裡面有很多成雙成對的訊息,那作者在裡面有提到就是有鏡像的折射,有些人在人物的討論上面,他們會覺得說,例如說,南晞可能是紀蘭的投射,我是講很多人的,很多人的想法,例如說,有人覺得那個君俠也是一個投射,還有訪客,訪客可能是辛先生心裡的另外一個層面,我說的就是,有很多就是,有很多人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,可是就是有在這個裡面有很多這個部份,可是至於說誰投射誰,我覺得大家可以說自己去,可以去思考這樣子。

那,在最終章的時候,很多人看到最後會覺得說,啊到底是在講什麼,然後再翻回去第一頁看,其實就是,它其實是想要講,我們每個述者,剛剛有講到第一人稱,第三人稱嘛,第一人稱講的事情是自己的感覺,它沒有告訴你就是百分之百就是對的,或是很肯定的,就是它在自己第一人稱的敘述的話,就是會加入自己個人的想法,所以不一定就是那麼的,那麼的確切。所以就是每一個述者他可能都會推翻另一個述者的可信度,它就是在整本書裡面,就是沒有一個很,沒辦法告訴你肯定的是什麼,可是它是希望給讀者就是有很多空間去,從中去挖掘,就像它書名告訴你,它就是希望讓你從中間去挖掘,你去用不同的線索去探討這樣。可是至於挖掘到什麼或是你可以挖到多深,我覺得那是每個人的,每個人的不一樣的感受這樣子。

那像我自己好了,我自己第一次是從第一章看,可是其實我後來有嘗試,例如說第二章,隨手翻隨手看,其實每一次閱讀的,得到的感覺都不同,例如說,在最後,最後不是有一個人在空難的時候,就是要寫情書,寫情書然後死掉了嗎?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,啊,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辛先生,可是後來看的時候覺得是阿鐘,沒有!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們就是誰?可我覺得每一個,對,你可以從不同的角色去看,啊我覺得從為什麼會推薦這本書,它比較不同於其他的小說,就是它有很多不同的空間,去讓讀者去做,去做融入自己的想法的空間,而不是都告訴你,就是怎樣,就是怎樣,例如說我們看有些電影它可能,那個結尾可能就是一個空白,一個留給你的想像,那我覺得這是我推薦最大的,最大的目的,是讓大家去接觸看看這種新的小說呈現的方式,就這樣,至於說喜不喜歡,那可能就是,是每個人的,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,那其實這個,如果你看這本書,對它的描述方式不大習慣的話,我還蠻建議各位可以去看他,就是之前的兩本作品,那它們的敘述方式是不大一樣的,那我的介紹大概到這邊。

口述:Carol
文:布蘭達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