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言選書單

7月 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米蘭‧昆德拉
8月 《羽衣》吉本芭娜娜
電影:《阿基里斯與龜》北野武
9月 《帶小狗的女士》契訶夫
10月《愛的藝術》佛洛姆
電影:《眼淚》鄭文堂
11月《蘇菲的世界》喬斯坦‧賈德
12月 驗收過去與展望未來

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

讀書會之老師不來怎麼辦?

讀書會有一個現象,
每當讀書會的前夕,我就會接到一些電話,

有些人告訴我他會來,有些人告訴我他沒辦法來!
跟我說要來的人,我會很開心、很開心、很開心的說歡迎啊;
跟我說不來的人,我會很溫柔、很溫柔、很溫柔的說下次見。

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〈從口語到文字〉羅蘭‧巴特

此文章是羅蘭巴特為法蘭西文化廣播電台節目「對話」的開場白摘錄

書寫的作品展現了一種新的想像,那就是「思想」。書寫文字和口語處處展現著一種對抗的現象,書寫文字代表著一種相當篤定的姿態:我「思想」得更好,更為得體,因為我為您想的少,為真實想得多。毫無疑問,另一個個體永遠存在那裡,那就是你的無名讀者,

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〈關於結構藝術的對話〉

昆德拉:小說的一部分,就是一個樂章。
每一章都是一個小節的音樂。
這些小節不是短就是長,要不就是非常不規則的一個段子。
這就把我們帶到樂曲速度的問題上了。

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

Carol的十分鐘-《地底三萬呎》導讀

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導讀,或是一個回答問題的人,我希望是站在一個介紹的角色。

我想先講這個作者,這個作者其實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她是我們台灣的作家,然後呢,她,你看這本書你就可以發現它前面沒有序,它沒有推薦序,就是很直接的開始,其實這個作者的個性就是,她不太喜歡有過多的贅述,包含說她的書在出版以後,可能有人去詢問她一些書裡面的問題,可是她比較希望的是盡量避免她的一些言論,因為她覺得那樣會干擾到,就是作者所講的訊息會干擾到讀者的,就是讀者閱讀的方式。

二月-《地底三萬呎》講義節錄

講義提供 Carol
《地底三萬呎》歡迎挖掘,不保證挖到地底。

關於書名
法國思想家Deleuze 和Guattari對「塊莖」的描述,塊莖是一種植物,但不是在土壤裡生芽、像樹一樣向下紮根的根鬚。在塊莖的隱喻下,深埋在地下的球狀塊莖就是一個點,點的鏈結以一種非線性、無政府主義與游牧的方式生成,任何一點都與其他點有聯繫。如是看來,《地底三萬呎》的題意,應當也是作者在形式結構上突破的標誌。

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

文化是什麼?

「文化」是什麼?定義非常之多,但有三點是各種解釋都不能迴避的。

第一,文化不是大自然界本來就有的客體,也不是父母基因遺傳下來的東西,它是由人類製造、創作出來的。